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群组组合对黄石公园灰狼攻击性包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群组组合对黄石公园灰狼攻击性包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2018年11月04日 07:51:40 来源:百度学术 访问量:1705
神兽哥斯拉 推荐

    这篇2015年7月发表的论文主要研究了黄石国家公园中狼群的结构与群间互动的关系。论文标题为《Group composition effects on aggressive interpack interactions of gray wolves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1摘要
一些特性能促某一群体在其种内遭遇战中获胜,了解这些特性是进一步理解许多群居物种的社会性适应优势的关键。此外,群体中的一些个体相比其他个体更能影响到群间冲突的结果,这是在研究群居动物时一个相对容易忽视的方面。我们对狼群间的侵犯性互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并且根据群体特性以判断出哪个群体相比对手更具优势。我们于1995年~2010年的16年间在黄石国家公园(以下简称YNP)进行了观察研究,收集到121次群间侵犯性互动。我们记录下狼群的规模,结构和空间位置以判断出这些因素对群间互动结果的影响。相对群体规模(简称RPS)会影响到一个群体战胜对手的几率,然而群体的结构对RPS的影响会起到节制作用,比如一个群体中拥有相对更多的年长成员(大于6岁)或成年雄性,那么即使数量处于劣势但仍能获得更高的取胜几率。互动地点对群间互动的结果没有影响。RPS在保卫领土中的重要性说明群体的发展与巩固至少部分原因是由于更大的群体在群间互动中能取得成功,同时群体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些个体相比其他个体在群间冲突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2介绍
一些群居哺乳动物会积极的保卫自己的领地,胜利者一般拥有数量优势。群体规模对冲突结果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群体结构的影响却一直未被研究,特别是什么样的群体结构可以使数量处于劣势的群体从对手处获益。
群间侵犯性互动是群居动物生活中的是一个重要元素,其可导致个体的受伤和死亡,同时也会长期影响到卷入互动中的两个群体。成年个体的损失会降低群体的竞争力,抵抗入侵者失败后会导致资源,领地以及群体成员的减少,甚至导致群体衰亡。
灰狼一直受到广泛的研究,种内争斗常是导致自然死亡的原因,然而对群间互动和侵犯却仍知之甚少。互动很少被观察到,对群体结构和数量如何影响群间互动的了解也很少。尽管领域性是一些群居物种研究的潜在主题,但也仅是做简单的了解,现有知识中并没有【种内侵犯、群体结构和互动地点在这类竞争中的影响】方面的内容。
随着灰狼重新引入YNP,我们于1995年~2010年间的16年中对个体行为进行了跟踪观察,以此来检验群体特性对侵犯性群间互动的影响。这里有丰富的猎物和宽阔开放的峡谷地貌,良好的视野,结合无线电项圈以及可辨认的个体得以使我们对一些罕见的行为进行观察。狼生活在具有亲属关系的群体中,被称作pack。我们记录到许多类型的互动,但仅将群间互动用于分析。我们假定群-群互动是检验2个群体争夺资源的最佳参数。
我们假定RPS强烈的影响到互动的结果,因为在其他物种中,数量优势能使较大的群体战胜较小的群体。我们也假定互动地点是一个参变量,因为常住者战胜入侵者的可能性更大。
雄性和雌性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更具侵犯性的性别所占的数量更多的群体击败对手的可能性就更大。我们假定群体中成年雄性数量更多的更有可能取胜,因为雄性比雌性体型更大且更具侵犯性。
我们假定年轻的个体(这些个体体质较弱)在互动中会逐步变强(发起或参与驱逐,攻击和杀戮中),虽然相关研究很少,但我们仍假定拥有更多繁育者的群体在互动中战斗力也会不断增长(保卫领土以保护配偶)。
3方法
3.1研究区域
本次研究的数据收集自YNP(8991平方公里)北部地区(简称NR,1000平方公里)。NR属于马鹿的季节性迁移区域,海拔为1500~2400米,高海拔地区的植被类型为针叶林,低海拔地区植被类型为草原和灌木丛,本次研究区域有着长而寒冷的冬季以及短而凉爽的夏季,狼的密度在20~98只/1000平方公里间波动,平均为56只/1000平方公里。
马鹿在该地区是狼的主要猎物,其他的猎物还包括黑尾鹿、叉角羚、加拿大盘羊(大角羊)、北美野牛、驼鹿、白尾鹿和白山羊(雪羊)。其他捕食者包括美洲黑熊、棕熊、山狮和郊狼。YNP内禁止狩猎和放牧等人类活动。
3.2数据收集
观察者每天都通过无线电项圈跟踪并记录狼的行为,国家公园管理局(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按照美国哺乳动物学家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Mammalogists)的建议来批准捕获和处理协议。由于群间互动发生的低频性和不确定性,我们随机记录互动事件并且仅在NR地区进行了观察。
对每次群间互动记录下列各项的数据:1)双方群体的规模;2)年龄、性别、颜色和两个群体的繁育状况;3)开始观察的时间;4)终止时间;5)哪个群体发起互动;6)两个群体在互动开始时和结束时的地点;7)各群所有成员在发起和参与驱逐、攻击、杀害或打斗中的行为。8)互动结果:胜利或失败(参见下面的定义)。根据捕获时的年龄或反复的野外观察将个体划分为不同年龄类型(pups:小于1岁,yearlings:1~1.99岁,prime-aged adults:2~5.99岁,old adults:超过6岁)。
为了了解群体特性对侵犯性群间互动的影响,我们运用带有二项分布的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考虑到不可测性、与特定群体有关的特殊变量以及一些群体的重复测量,我们把群体定义为一个随机变量。
我们只检查观察到的互动并根据取代方和被取代方来确定胜利者和失败者,同时随机的选择群-群互动(n=121)的一方来分析。我们没有分析“群-个体”和“个体-个体”互动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因为这两种互动中常常包括非侵犯性行为,比如个体间和群体成员间出现的孤独者试图加入群体或试图与其它成员繁殖的行为。
有时,2群的互动发生于夜晚或视野之外,我们仅跟踪那些已经确定发生过的互动事件,如有一只带项圈狼被杀死(n=57)。我们没有将这些数据用于多元分析,但对不同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当带项圈的狼被发现死亡,我们会尽快进行尸检以确定死亡原因。当一具尸体上有刺穿性伤造成的大出血状况时,而这些伤口与狼的犬齿尺寸(一般为35~55毫米)吻合,或当咬伤集中于某一部位(狼的攻击一般是:头部、颈部、腹股沟及两侧)时,我们认为这只狼死于其它同类的攻击。我们会同时关注同一地区内其他群体的死亡率(目视的或遥测信号)来确定可能的攻击者。我们尽可能的推断出所有有可能的造成竞争对手死亡的群体,并将攻击者根据确信程度划分为以下几类。
【确切的】(Definite):攻击者被目击到正在杀死对手或位于尸体附近(距离尸体≤1公里)或GPS项圈的地点显示攻击者在杀害地点。
【很可能的】(Probable):攻击者位于尸体15公里范围内且有一次互动发生的相关证据,比如:嚎叫;1个群体发生分裂并正在重新聚集;1个群体杀死一只有蹄类后又被其它群体抢占。
【可能的】(Possible):攻击者位于尸体15公里范围内且该地区没有其它已知群体。
【未知的】(Unknown):狼的尸体位于其自己的领地内;没有证据显示该地区有其它群体;该地区内有我们不了解的临近群体;或者附近有不少于2个群体,攻击者的身份不能确定为哪一个群体。
我们在攻击者为确切的、很可能的和可能的3种情况下认为死去的狼是被其它同类杀死的。我们根据对互动双方一直以来的观察成果罗列出各方的群体规模(死亡者所属的群体和攻击者所属的群体),以此来查看RPS与死亡事件的关系是否类似于RPS与互动期间观察到的胜利和失败的关系。
我们把RPS用于模型选择(RPS:例如一个有5名成员的群体和另一个有7名成员的群体发生互动,那么其RPS值分别为-2和2),当群体规模相等时RPS值为0。总群规模不含对手群的规模—“一个重要的仅用于相对数量或比例的数据”。在开发分析方法时,我们比较了RPS和比例(ratios)并发现他们高度相关(r=0.9)。比例对群体规模的变化更加敏感,1只狼的增减对大的群体和小的群体的影响也不同。我们比较了使用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然后用RPS与数量统计的影响相比较,我们也检测了某类群体成员的影响(比如成年雄性)。我们希望运用经过最终比选后的方法。
模型检验前,我们检测各变量的相关性。一些变量(雄性、雌性、幼崽和非繁育者)与RPS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0.7),但未用饱和模型(saturated model)对此进行检测。我们检验了4种年龄类型、2种性别(成年)、RPS和居住特性(residency status)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我们从饱和、混合(mixed-effects)及回归模型(logisticregression)中择出一个最优简化模型(best-reduced model)并根据变量来预测一次互动。我们逐步剔除掉个别不显著的变量(p>0.05),直到似然率检验(likelihood-ratio test)显示简化后的模型相比剔除变量前的模型的适合度明显降低时为止。一旦得到一个简化模型,我们会修改个别遗漏变量并检验其显著性。我们也会检测【由于增加个别作用条件引起的】最佳模型中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并检测其显著性。我们从最佳模型中计算拟合值和期望值。
4结论
在超过5300天的观察期内,我们记录到33个不同狼群间的292次群间互动,其中:121次群体-群体(41.4%),166次群体-个体(56.9%),5次个体-个体(1.7%)。互动分为不同的强度等级。所有的侵犯性互动都发生过驱逐,71次升级到物理攻击(24.3%),12次导致了死亡(4.1%)。大部分互动发生在秋季和冬季,这时幼崽们已基本成年并跟着群体一同行进。侵犯性冲突最易出现在2月(48次,占20.1%)、12月(41次,17%)和1月(33次,占13.8%),其中2月是狼的繁殖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候,狼的睾丸激素分泌最多。在7月~9月的夏季很少发生互动,这时幼崽较小并集中生活在巢穴中。
狼群的规模为2到22只(x = 8.07, 标准差[简称SD] = 4.62),每个狼群平均包括2.5只pups(幼崽,SD = 3.13, 范围为0~12),1.95只yearlings(1~2岁,SD = 1.91, 范围为0~9),2.75只prime-aged adults(青壮年,SD = 1.67, 范围为0~7),0.59只old adults(中老年,SD = 0.73, 范围为0~2)。当把yearlings、prime-aged和old adults归在一起时,每个群体平均包括2.36只成年雄性(SD = 1.44,范围为0~8)和2.91只成年雌性(SD = 2.02, 范围为0~11)。每个群体平均有2.31只繁育者(SD = 1.32, 范围为0~5)和5.12只非繁育者(SD = 4.17,范围为0~19)。
获胜群体的总成员数量通常比落败群体的更多(平均为9.44/5.81),同样各类别的成员数也是获胜群体更多:pups(幼崽:3.2vs1.38)、yearlings(1~2岁:3.04 vs2.3)、prime-aged adults(青壮年:0.7 vs0.4)和old adults(中老年:2.61 vs1.83)。
4.1初步模型检验
第一种模型检验是关于4种年龄类别对赢得一次互动的影响,结论表明所有4种对获胜都产生正面影响。将pups外的另3种一起归为“成年类”后再将其分为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这两类也都产生正面影响。一般获胜群体的RPS值>0而落败群体的RPS值<0。第二种模型检验是关于RPS对赢得一次互动的影响,其结论同上。同样的作用还包括比例(ratios),如果其值超过1则可能获胜。常住群战胜入侵群的可能性稍高一点但并不明显(T = 1.5, P = 0.067)。第三种模型检验是关于地主和入侵者,地主为正数(0.307),而入侵者为负数(-0.138),两者具有95%的置信区间为0重叠但并不明显。
4.2多元分析
向后逐步选择的结论说明RPS、群体中中老年成员的数量和成年雄性的数量对在群间互动中获胜的影响最大(表1)。
表1:饱和模型通过选择不同参变量作逻辑回归分析后构建的最佳拟合模型。相对群体规模、成年雄性和中老年个体对群间互动结果的影响最大。成年雄性一栏的有点小的计算错误,但对结论没有影响。

最终模型中的各项间的两两相互作用并不明显,RPS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说明群体规模越大越容易取胜,当RPS的优势比(OR)为2.4时,意味着取胜的概率增加了140%([OR-1] ×100=增加的成功率)。因为每增加一只狼都是在之前的RPS基础上呈复率增长的,所以增加3只狼(RPS=3)意味着取胜(2.43= 13.82)率相比RPS=0时增加了近14倍。
中老年个体的相对数量也被包含在最优简化模型中。该变量的优势比(OR)为2.5,这意味着一个狼群中每增加1只中老年个体,其取胜的几率就增加150%。当成年雄性的数量相对更多时,取胜的机会也会增加(优势比OR=1.65),每增加一只成年雄性,取胜率会增加65%。我们用最佳拟合模型通过计算拟合值来预测二项组合值(RPS和成年雄性, RPS和中老年个体,计算时先将其中一项设为定值(图表1))。这里说明一下群体结构的影响,比如成年雄性和中老年个体的影响,可以用RPS来衡量失败概率,此外对于一个群体,获得2比1的优势比便可击败对手,这需要满足下面3条中的1条:(1)群体增加0.7只狼;(2)比对手多0.65只中老年狼;(3)比对手多1.3只成年公狼(表2)。若优势比增加到10比1,那么一个群体要比对手多出2.52只个体,或多出2.4只中老年个体,或多出4.5只成年雄性。该结论显示出中老年个体的重要性,相对来说只需要增加较少的中老年个体便可大大增加群体获胜的几率(图表2)。用比例(ratios)代替RPS在最佳拟合模型中进行同样的分析,结果得到同样的2项统计变量(成年雄性和中老年个体)。比例变量的优势比为59.6,这意味着如果一个群体的规模是对手的2倍,那么其获胜的可能性将高出59.6倍。
表2:优势比与相对群体规模、中老年个体和成年雄性三者间的关系,要达到更高的优势比,这三个参变量也须不同程度的增加(某一参变量变化时,另外两个设为0)。中老年个体对优势比的影响相对最大,相对群体规模次之,最后是成年雄性。也就是说要达到某一优势比,增加中老年个体的量最有效。

图表1:狼群赢取侵犯性群间互动的概率与RPS之间的关系曲线。(a)图为群体中中老年狼的增减引起的关系曲线的变化,(b)图为群体中成年雄性的增减引起的关系曲线的变化。红色曲线表示当成年雄性或中老年狼分别减少1、2、3后的曲线,蓝色曲线则表示当成年雄性或中老年狼分别增加1、2、3后的曲线。

图表2:用比例(ratios)代替RPS在最佳拟合模型中进行的分析,结论类似:取胜优势比随三个参量的增加而增高,其中随中老年个体数量的增长增加的最快,相对群体规模次之,最后是成年雄性。

4.3群体的规模和结构对死亡率的影响
数量处于劣势的群体(RPS<0)有着更高的种内死亡率(图表3)。这支持了行为数据所得出的结论,该结论指出RPS的微小变化即可显著的影响到取胜率。此外,大部分被杀个体所属群体的RPS>-5且<0,这说明【规模稍小于对手的群体所损失的成员数】多于【规模远小于对手的群体损失的成员数】。此外,【相对成年雄性值】小于0的群体有着更高的死亡率(图表3)。这里没有足够的数据计算死亡率与中老年个体相对数量的关联性。所有群体(不仅仅是参与侵犯性互动的群体)的平均规模为3.7~7.8只,平均为5.2只,已涵盖到了大型群体到小型群体的各个类型。
图表3:柱状图表示死亡事件同相对群体规模和群体结构间的关系。按RPS和成年雄性的数量划分为-11到-15、-6到-10、-1到-5、-5到+5(0)、1到5、6到10、11到15共7个区间,分别对各区间对应的致死事件的数量统计。

5讨论
理解群体领域性防御的演变需要【直接性互动中的行为】和【决定互动结果的群体特性】方面的知识。我们的研究第一次发现了群居动物的【群体结构】比【群体规模】对群间侵犯性互动的影响更大。我们提供了灰狼的群间侵犯性互动(当互动和群体动态被直接观察到时)的机制和近似结论。
5.1群体结构
我们的结论证明群体中的某些成员会显著影响到群居动物侵犯性互动的结果,领域性物种不仅只受数量的影响。对于狼来说,中老年个体和成年雄性个体的影响尤为突出。
衰老方面的研究表明动物受到年纪增长的影响,会变的更加脆弱而容易受伤和死亡,我们预测一个拥有更多青壮年个体的群体更容易取胜,因为青壮年个体正处于生命的巅峰期,这可以在捕猎过程中得到印证。这些参变量没有包含在最佳模型中。【年龄】常影响到个体参与侵犯性互动的意愿。MacNulty、Smith和Vucetich(2009)发现年龄会影响狼的捕猎能力,捕猎成功率在4岁左右时开始下降,我们不知道类似的情况是否出现在个体的打斗能力上,但由于我们的结论证明较年长个体(older wolves)更多的狼群更容易在互动中获胜,因此【年龄和打斗能力的关系】比【年龄和捕猎能力的关系】更为复杂。尽管领地防御战可能激励群体中的所有成员参与打斗,但【保护交配权】或【未来潜在繁殖机会】则可能是那些处于巅峰期的较年长个体的参与动机,这导致侵犯能力的巅峰期比捕猎能力的巅峰期来的更晚,或者根本不存在巅峰期。研究本话题可以更好的了解侵犯动机及其与衰老变化的关系。
获胜群体中中老年成员的数量比它们的对手更多,其作用比RPS更强烈,历史悠久的狼群一般都会包括1只或更多的中老年类(old adult)成员,这种群体具有更丰富的群体经验。较年长的狼依靠自己的经验在冲突发生前便能更好的判断对手的战斗力(通过嚎叫和气味),然后参与那些它们认为能打赢的战斗或者避开那些可能会落败的战斗,黄石国家公园中狼的密度很高,狼群间的领地重叠度也很高,较高的侵犯率使得这里的狼比其它密度较低地区的同类能获得更多的互动经验。此外,较年长的动物会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到繁殖当中,因为它们的繁殖力已经开始下降,这种情况下,较年长的狼会增加它们的侵犯性以保护其将来的繁殖机会并顺带帮助它们的群体与对手对抗。
一些物种的雄性个体更具侵略性,一些母系社群类动物如斑鬣狗则是例外。因此如果互动双方的群体规模相等,那么拥有更多更具侵略性个体—【如成年雄性】的群体会更可能获胜。灰狼两性间的形态差异是对【狩猎行动和雄性间争夺交配权】的适应,对于侵犯性互动,如果一个群体拥有更多的成年雄性,那么它们获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Stahler (2011)证明狼群中的公狼越多,那么群体中母狼的繁殖成功率会越高,这得益于公狼在【捕猎、新生幼崽的保护和领地争端】中的高效表现,我们的结论显示公狼在侵犯性互动中更具优势并定量证明了该论点。
最后我们预测拥有更多繁育者的群体获胜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它们有更强的保护领地的动机,而对配偶的保护则没有相关的数据支持。由于最佳简化模型中不含繁育者,因此不能因为其是繁育者就简单的增加它们的侵犯水平,或者大概群体中繁育者的类型划分(一种是在群内繁育—“其配偶也是本群成员”,另一种是在群外繁育)在相反的途径上产生改变。这些差异对认识【将来的关于群体繁育者的数量评估以及它们对狼群生态和社会行为的影响】是重要的。
5.2居住属性的重要性(Residency status)
居住属性的影响处于0.05的水平(p=0.067),其并不显著。其不是最佳拟合模型的变量,这与其他物种的研究相反((Davies1978; Krebs 1982; Marden and Waage1990; Alcock 2001; Johnsson and Forser 2002;Croofoot et al.2008),那些研究表明定居者常常能战胜入侵者的挑战,但这类理论受到了挑战,近期的研究表明【居住属性的作用】对一些物种来说并没有之前认为的那么重要。在我们的研究中,居住属性的作用并不明显,这是由于我们的研究区相对较小。该地区包含了3~7群狼的领地,因此狼的密度和领地的重叠度都很高。此外,一个狼群中损失一个繁育者带来的空缺常会被来自附近群体的其它个体填补,说明大部分群体对研究区域的地形地貌是熟悉的,因此在这个种群中,对自然环境的熟悉程度所带来的优势是不复存在的。
5.3相对群体规模(Relative pack size)
数量优势导致在群间互动中取胜的情况也存在于其它物种中,我们的研究支持了这些论点。数量优势对于成功击败对手的重要性说明领地防御是群居领地性动物发展和巩固的重要驱动力。其他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但只有几个对群居性进行了解释。
特别是食肉动物,研究者们假设群居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在捕猎和生存方面获益。然而,猎杀率不会随着群体规模成比例增加,对于本次研究中的同一种群中的灰狼,其捕猎马鹿的成功率在其群体规模超过4只后就不会增加了。北部地区狼群的平均规模为9.9只(MacNulty et al.2012),因此一定有其他的驱动力促使狼群的规模超过最佳捕猎规模,与偷窃者竞争是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因为较小和中型群体在面对偷窃者时会失去更多的生物量。
狼是合作型繁育者,狼群通常由至少2只无血缘关系的成年个体和它们后代构成,它们一起生活1到数年。群体内存在高度的亲缘关系,非繁育者也会协助抚养幼年个体,这说明【亲缘选择(kinselection)】可能是群居的原因之一。Stahler (2013)发现在黄石国家公园,当狼群中成年个体数量达到8时,群中单只母狼所产的幼崽数量会达到一个最大值。当群体规模超过8时,虽然幼崽数量并不会增多,但幼崽却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幼崽的生存几率也得以增加,并使群体进一步壮大。雌狮可以从群居生活中获益以帮助它们更好的对抗杀婴行为以保护自己的幼崽。假设罕见的杀婴行为发生在狼身上,那么想区分出防御行为是保护幼崽还是保卫资源(猎物和领土)会很困难,两者同样都会受到威胁并需要保护。也许保护幼崽和保护资源是交织在一起的,成功的保护二者之一,则也会保护另一个,或者至少是成功保护另一个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结论显示较大的群体规模是群间互动取胜的关键因素,这两者(幼崽和资源)可能都是维护领土权的驱动力。
此外,我们的结论表明规模稍小于(slightly smaller)对手(RPS=-5到0)的群体在种内争斗中最有可能减员。群体构成和规模类似的群体可能会创造出一种【超竞争】(hypercompetitive)环境。对于群居动物,这个观点还存在争议。对于有蹄类动物,体型相近的两只个体的争斗比体型悬殊的两只个体的争斗更加激烈。因此非常小的群体(当比临近狼群少5只以上时)会成功的避开致命性的互动。
6总结
许多群居性动物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较大的相对群体规模是赢取群间侵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食肉动物群居模式的发展可能与互动有关,但相对群体规模的重要性说明大型的群体更有能力保护自身及资源,这是促进群居模式发展的有力驱动力之一。
我们的研究表明较大的群体在群间互动中更具优势,但群体规模并不是唯一要素,对于狼来说,群体结构也是一个要素,特别是较年长的成年个体和成年雄性能够抵消部分数量优势,使得较小的群体也可以击败较大的群体。这些结论强调了群体结构对互动结果的动态影响,狼群成员的特性也是影响资源保护及其他生态生活方面的重要因素。最新的研究发现种内侵犯的密度性依赖调节着黄石国家公园北部灰狼的生存,我们的研究论证了一种影响当地种群的群居性调解机制。我们的发现也对群居性食肉动物的管理作出了暗示,人类的开发会改变群体的结构(移除某些特殊个体),人为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竞争力,自然群体的动态会随着适应度和种群层面而变化。
1995年至2000年间黄石国家公园中各狼群的领地变化情况。
1995年




编辑:惠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狼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狼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机场路23公里处
邮箱:1360781304@qq.com 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